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VR虚拟展览,要好玩于2023年3月01日21:44:13发布。此展览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倡导践行展览是最重要的服务产品、策展能力是核心能力等理念,着力打造包含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的新展览体系。基本陈列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专题展览立足馆藏,“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等正在展出。遵循“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临时展览逐步形成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科技创新展、地域文化展、经典美术展、国际交流展等展览系列。2018年,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三个重大主题展览,引起强烈反响。点击上方“观展”按钮即可直达展览页面,推荐大屏手机浏览观看效果更佳。

有这样一条河:她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贯穿南北5大水系,地跨8个省20多座城市;她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

她是中国的大运河。

纵横千里,尽览千年。近日,“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

从开凿到现在,大运河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江南到华北,大运河地跨南北多省、贯穿多水系,总长度超过一千公里。如此博大精深,它的前世今生、历史文化将如何被凝练和诉说?

走入国博北1展厅,只见大运河“穿越时空”,随一幅长卷缓缓“流淌”。这个长25米、高3米的数字巨幕,通过《穿越时空的大运河》3D影像生动展示了大运河上的精彩瞬间,其中动画人物多达1700余个,大小船只200余艘。

展览包含“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千艘并进万夫牵”“神工当惊世界殊”“因河而兴文化盛”五大主题单元,分别讲述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展览用曲线打造出如运河般蜿蜒的造型,170件/套展品呈现在“河岸”之上,观众恍若乘舟而行。展品中既有国家博物馆藏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文物,如体现水道画卷的《明代运河全图》、表现漕运盛景的《潞河督运图》、展现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图》、记录妈祖信仰的《天津天后宫过会图》,也有运河流域各地的珍贵藏品,如天津博物馆藏《漕运图卷》、通州区博物馆藏“军粮经纪密符扇”和《运河源流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隋炀帝墓出土鎏金铜铺首和玉璋等重量级展品。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元代定都北京后,裁弯取直,构成了纵贯南北,以大运河为中心的水上交通网,直至清末逐渐堙废。在其长达2000余年的运行时间里,漕运始终是它的关键功能之一。

漕粮运输关系帝国命脉,意义重大。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部分粮食,主要通过水路运往都城或其他指定地点。

在“货通南北利四方”展区,《潞河督运图》置于玻璃展柜中,只见狭长的漕运河道上漕船穿梭,两岸码头、衙署、店铺、民居琳琅满目,一派繁忙景象。

潞河,即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龙头”,也是元明清三朝的漕运枢纽、商路要道。在这幅绘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长卷上,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820余人,极富生活气息,彼时商贸与民俗盛况览无余。

一幅画满神秘符号的扇面,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这件名为“军粮经纪密符扇”的文物,是防止勒索舞弊、保证漕粮质量的“利器”。

原来,清代各地漕粮运抵北京通州后,官府委派雇佣的经纪人验收。为了防止勒索舞弊等情况发生,每名经纪人有独一无二的密符,根据验粮情况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画符形画,相当于标记了“可追溯二维码”。监察官员随时抽查袋内漕粮,数量和质量合格则罢,如有不合格的,则对照粮袋上的符形查到真实姓名,并按规定予以惩处。

大运河之所以能够承载中华文明的传承,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沿线城市兴起与发展,离不开水利技术的保障。大运河连续水路长,跨越地区间自然环境差异大,它的开凿、使用、管理、维护等,凝结着中国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展览现场,《通惠漕运图》《河防一览图》《河东河道工料册》等展品生动展现了水患治理、河道清淤等场景,其中关于险要地段、治理措施的标注,为后世研究大运河工程技术提供了宝贵参考。

千百年来,大运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与大运河相关的修复、整治与活化利用工作从未中断,运河文化历久弥新。展览现场还展出了淮河治理、苏北导沂整沭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相关展品,引领观众穿越历史的长河,纵览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走进大运河文化展,随千里舟楫,一起解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