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VR虚拟展览,要好玩于2023年3月01日21:38:04发布。此展览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倡导践行展览是最重要的服务产品、策展能力是核心能力等理念,着力打造包含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的新展览体系。基本陈列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专题展览立足馆藏,“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等正在展出。遵循“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临时展览逐步形成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科技创新展、地域文化展、经典美术展、国际交流展等展览系列。2018年,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三个重大主题展览,引起强烈反响。点击上方“观展”按钮即可直达展览页面,推荐大屏手机浏览观看效果更佳。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6月10日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展出。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公共空间——南、北三层平台。
展览分为苦难岁月、美好生活两部分。
第一部分精选了《轰炸》《农工之家》《农奴斗争盼解放》《翻身农民》等反映旧社会普通民众饱经磨难,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艰难生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争的经典雕塑作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是这些雕塑作品感人至深的内在原因,它们承载了旧社会民众的苦难记忆,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悲惨命运的力量和决心。
第二部分选取了近年来新创作的主题雕塑作品,立足现实生活,聚焦人民群众身边最朴实无华的生活场景,汇集成一幅全面小康社会的全景图谱,用雕塑艺术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
此次展览的重要特色是系统展示了近百年来写实主义雕塑对劳动人民的塑造,包括从新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第一座大型劳动人民主题雕塑——刘开渠《农工之家》,到20世纪以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等艺术院校创作的写实主义杰作。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美术学院紧密合作,特别为此次展览创作了七组大型系列主题性雕塑。
展览在遴选展品时,紧扣展览主题,所展出展品包括刘开渠、滑田友、潘鹤、田金铎、曹春生、曾成钢、吴为山、李象群等一代又一代雕塑家的经典作品,如《田间地头》《农民父子》《轰炸》《农奴斗争盼解放》《孤儿寡母》《走向世界》《梦想启航》《乡里乡亲》《震天鼓》等。为了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博物馆还与四川美术学院紧密合作,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了七组大型系列主题性雕塑。
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西大厅的公共空间,展览的两大部分内容“苦难岁月”和“美好生活”分别对应了南北两个区域,并因地制宜巧妙结合主题呈现展览,相信将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
在展陈形式设计上,为调和展览两大部分的空间距离,使展览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视觉效果,设计师从展陈形式语言、色彩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设计:
展陈形式设计方面,本着充分利用和发挥公共空间特色的原则,提取了博物馆建筑内部的空间线条。南北两个展示区均以折线为基本设计元素,形成统一的视觉符号。新建展墙以折线的三维形态“切面体”依附内部建筑结构呈现,新建墙体与建筑内部本体有机结合。
展览色彩设计方面,为突出“苦难岁月”和“美好生活”两大展览主题,色彩设计上选择了象征“苦难岁月”的中性灰和象征“美好生活”的时代红作为主色。同时,为融合两个展区的色彩,营造整体性好、识别性高的色彩氛围,在主色调的基础上,各区域结合墙体的曲折结构穿插了小面积的灰或红,力求达到整体空间色彩既各具特色又“你中有我”的和谐统一。在局部色彩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了雕塑与环境色彩的相互关系,注重用环境色衬托雕塑作品,以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和时代性。
在空间布局方面,考虑到此次展区在空间上整体呈扁长方形,雕塑作品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采取了点状、组团与折线双序列的布局方式。北侧展区以线性为主,设计连续性展台以配合展览内容的叙事性;南侧展区以点状雕塑结合组团式布局,延展雕塑内容,形成疏密得当,高低错落的空间秩序,形成视觉冲击力,突显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