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戏曲大码头:武汉戏曲历史文化特展VR虚拟展览,要好玩于2023年2月22日20:32:00发布。此展览来源武汉博物馆,武汉博物馆是武汉市重要的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这座华中都会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承载着历代武汉人民的历史文脉与煌煌业绩,播扬着当代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与人文风采。自1983年建制以来,武汉博物馆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八十年代初筹建处正式成立,武昌红巷13号的筚路褴褛、艰苦创业,到汉口青年路新馆正式落成开放后的锐意创新、开拓变革;从1992年《武汉市城市发展史基本陈列》《武汉文物精品展》的开展,到2003年《武汉古代历史陈列》荣膺第五届全国十大精品展殊荣,再到2008年获得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现在的武汉博物馆已经发展为集文物收藏、学术科研、社会教育、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点击上方“观展”按钮即可直达展览页面,推荐大屏手机浏览观看效果更佳。
展览分为梨园笙歌——“武汉戏码头”的形成与兴盛(清乾嘉年间—1948)、百戏纷呈——“武汉戏码头”的改革与创新(1949—1976)、春回大地——“武汉戏码头”的复苏与进取(1977—2006)、盛世新貌——“武汉戏码头”的重振与拓展(2007—2020)四个部分,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武汉地区戏曲事业的发展历程。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早期汉剧“楚调”的多个戏班在汉口建立行会组织“楚班公所”。1780年冬,乾隆皇帝发布的“上谕”提及汉剧已流播到全国多地。描述嘉庆年间汉口风物的笔记《汉口丛谈》中有“清扬楚调吴侬让”的诗句,意谓此时优美动听的“楚调”代替昆曲主导了汉口舞台,可见汉口“演剧中心”的地位在乾隆至嘉庆(1796—1820)年间已然确立。
清嘉庆、道光年间(1821—1850)《汉口竹枝词》描述,此时楚剧(时称花鼓戏)在汉口土荡街一带演出,颇受底层市民欢迎,汉口梨园相当活跃。晚清至抗日战争之前,来自全国多地不同剧种的名团名角在汉口演出,“武汉戏曲大码头”进入繁盛期。
抗日战争早期,全国各地的抗战演剧队云集武汉,在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和全国“戏协”的领导下,展开了以抗日为主题的演剧活动,其中汉剧、楚剧组织的流动宣传队在中国抗战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的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成立“文化部戏曲改进局”,领导、推进以“改人、改戏、改制”为内容的“戏改”工作,武汉“戏码头”积极响应号召,迎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局面。汉剧、楚剧在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成绩斐然;豫剧、越剧、评剧纷纷落户武汉;由周信芳领衔的中南京剧团成为麒派京剧的重要阵地,武汉“戏码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武汉地区戏曲发展进入复苏与探索阶段。新时期“武汉戏曲大码头”新创剧目明显增多,各剧种均推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代表剧目。随着各项鼓励文艺创作政策的出台,武汉地区还举办了多项戏曲会演、学术研讨活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武汉戏曲大码头”的辐射力大大增强。
2007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戏曲振兴措施和发展规划方案,尤其在人才培养、剧目创编、戏曲的普及与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武汉戏码头”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武汉乃至湖北文化的软实力。“武汉戏曲大码头”得以重振雄风,汉口梨园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