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关于汉服发展史——明朝服饰的讲解,内容来源于网络,要好玩转载出于传播更多汉服知识目的,仅供参考。

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朝服(官服)、赐服、士人服饰、女性服饰,明代这最为重要的四类服饰。

据明史《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著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例如,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

诏令规定士绅百姓都在头顶束发;朝廷官员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袍,束带,着黑靴士子百姓戴四带巾,穿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两色。

劳动者多穿上衣下裤组成的裋褐。到了明朝后期,明初的严格礼制服饰制度不攻自破,财富的占有者也极尽奢华,所以在明朝后期对服饰图案、样式、颜色的约束都逐渐消失。

女装

代表性流行单品:褶裙、比甲

妆容:凤眼柳叶眉

发型:桃心髻

汉服发展史 | 中国汉服演变史:明朝服饰制度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最大差别在于明代的上衣并不束在裙外,这种款式称为袄裙。比如立领、宽衣大袖紧袖口与大褶裙装等,都是大明服饰的特色。

明初褶裙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汉服发展史 | 中国汉服演变史:明朝服饰制度

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类似我们现代人的坎肩加长至小腿部位,也正符合当时的上长下短的比例。《元史》中记载着“又制一衣,前有裳无枉,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襟,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明朝女子的面部化妆虽然仍保留涂脂抹粉的红妆,但已不同于前代女子。面部妆饰没有那么华丽而富于变化,而是偏向于秀美、清新的造型。 当时对女性外貌的审美标准,就像明代画家唐寅所说的“鸡蛋脸、柳叶眉、鲤鱼嘴、葱管鼻”。

男装

代表性流行单品:曳撒

汉服发展史 | 中国汉服演变史:明朝服饰制度

男装总体继承了宋元两代的式样,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蒙古人的腰线袄。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

汉服发展史 | 中国汉服演变史:明朝服饰制度

男装总体继承了宋元两代的式样,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蒙古人的腰线袄。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代汉族服饰探究》 作者: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