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演变史图解:明清服饰变化(女装篇)

汉服女装从明、清到民国早期的流行变化是怎么样的呢?汉服的发展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本文汉服演变史图解女装篇将为你解开汉服历史(男装)的面纱。
明代
明早起衣裙延续元代短衣之风,继承宋元对襟穿成交襟的衣着风格。此时也有直领大襟(交领右衽)的款式。
明中期袖型与裙门逐渐增宽,且有裪袖(袖口处突出的袖缘)结构。根据文物发掘此时期在宫廷体系中出现竖领对襟衫,并有金属子母扣固定。
对穿交的款式在此时期也有发掘,较为特殊的是那窄袖门细百褶的马面裙。
关于马面裙的样式,根据出土文物研究,明中期流行[梯形褶]与[宽袖门]的结构,因此常有图绘呈现上窄下款的蓬裙轮廓。明晚期后,裙门渐窄,多以[平行褶]马面为主。从上图中可观察出女装款式多样丰富,期中圆领衫也是流行款式之一。
万历中前期在文献图绘及文物上,有出现一波窄袖到直袖的流行趋势(搭配在长衣上),但后期又重新回归到大袖为主流的状态。这股趋势目前无法深究具体原因,或许就是单纯的时代流行。
直领大襟在此时也逐渐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竖领大襟,上衣长度也逐渐增长。特别的是,与民间体系有别的是宫廷体系,扔流行中前期的短衣结构,多见竖领对襟款式,被称为衣冠流行滞后性的现象。
明晚期上衣长度之变化由过膝到及踝(huai),裙子不再是中前期的款裙门梯形马面裙,多维窄裙门平行褶。由于此时期文物短缺,部分款式只能从图绘得知。
对襟衫开始出现在民间体系,其外关于大襟长衫相近,直领(或称交领)的领型逐渐被竖领取代。
清代
清早期受政治“男从女不从”影响,女装尚留存大明余风,常见竖领大襟或对襟衫子,但袖型逐渐由宽变窄,且不再收袖口,转变为披风氅衣般的敞口式。衣长也逐渐缩短。
马面裙仍维持窄袖裙门平行褶,特别的是,再度出现细百褶结构,称为[百裥裙]。
清中期女装发展与主流的满洲服饰逐渐交融,满洲服饰的襟型与装饰开始流行到汉人女装之上。袖型的部分,逐渐缩减为窄袖,且常有挽袖(捲袖子)的穿着方式。
而马面裙在此阶段的结构也逐渐在改变中,裙上装饰的纹样越来越丰富。
在对襟衫的部分,根据文献描述得知与竖领披风特征雷同,几乎已分不清这两者的差别。
清晚期袖长渐短且宽,衣长也缩短不少。此时期流行大镶大滚的装饰风格,甚至有[十八镶滚]之说。
光绪末期至民国初年,衣服又转而风尚窄瘦之形,衣领也有加高之势。
裙子则从原来活褶结构转变为死褶,出现多样的款式,如:栏杆裙、鱼鳞裙(左图)与凤尾裙。有时也不穿裙,仅留裤子,如右图所示。
民国早期女装常受西方文化影响,无论在穿搭、装饰、发型、阔性等层面,变换迅速。例如,大襟袄衫上有了偷襟的做法、下摆的放摆的角度、线条变化,以及装饰艺术风格在面料上的试用。图中呈喇叭状的袖型,被称作[倒大袖],甚至会在袖口上蕾丝花边的设计。
大襟衫目前多应用于宗教活动与文艺演出,而相应的马面裙则变化不复见。
相关阅读:汉服演变史图解:明清服饰变化(男装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