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有云:“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样式,历经了多次胡汉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并非单纯的汉人服饰。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那么,汉服有哪些知识点呢?要好玩就为喜欢汉服的你收集到了如下知识,望喜欢。

(图源网络,与本文无关)
不管是在社交平台上还是生活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把穿汉服的人称之为“同袍”。“同袍”来源于诗经《秦风 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原意为:怎么能说没有战衣?我和你穿的一样(都是一样的人)。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有着高昂士气和乐观的精神。延伸到现在为汉服爱好者,复兴者们之间互相勉励的称呼。
汉服爱好者互称。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006年10月18日网友“秋月半弯”在网上发帖《我们,汉服复兴先行者的统一称呼为——同袍!》后来这个词得到大家的认可。
来料就是将布料寄给裁缝制作衣服,当然现在基本上也没有裁缝了,但是有汉服的商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消费流程,很多商家都是制作分码汉服。但是汉服因为剪裁特殊,想要穿着合身,通常需要量体裁衣,所以一些对服饰要求较高的同袍,会自己联系汉服商家,提供自己的身体数据,甚至提供布料、形制,来制作汉服。
汉服并不是指某一件衣服,而是泛指一个有着完整基本结构的衣冠系统。“形制”一次还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顺带一提,古代是会把服装作为衣冠制度来看待。汉服众多的形制大概划分文四大基础类别。衣裳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 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然后腰部相连形成整体) 袍服制(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块布裁出上下衣,中间无接缝) 襦裙制 (衣裳制的延伸,襦为上衣,裙为下裳。另外襦裙并非指的裙子,而是上襦下裙一套服饰的统称)。
相信大家在社交平台上会经常看到有人问:“某某店的衣服是山吗?”那么这里的“山”即是山寨的意思,汉服中指的是盗版正规商家的设计而制作出的服饰和饰品。那么既然是盗版,所以大家在网上购买汉服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咯~拿不定主意的建议多问问老司机吧!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汉服运动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借由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传统服饰去满化的运动。汉服运动到现在,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步伐加快,但前面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有加入固定的汉服社团独立活动或者不固定在某个社团活动的同袍。
喜欢买仙气飘飘的衣服一群人,多晋魏风,暂无文物参考的衣服。
根据文物做的汉服
知山穿山的人。
已经有很多人吐槽的店铺,但是依旧去买,买来之后又吐槽店家。于是前人戏称自己的血泪的教训是番茄酱。
私下向老板购买到衣服的行为,不走公开售卖渠道,一般只有老主顾或者VIP才有的特权。
指汉服圈内的一部分爱好者,经常以自己认定的汉服着装标准强行要求其他圈内人,是一种讽刺性的蔑称。其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公开且当面地)指摘他人的饰物、发型、鞋子、妆容等与服装不搭配,衣服穿法不正确。
形制错误却被误认为是汉服的服装,例:晋魏风。
商家的设计图与实物图相差太大。
在形制正确的基础上,看衣服和文物的相似程度,一般版型分好坏。
衣服制作是缝纫走线不好,或者太紧了皱在一起。
为适应现代生活,在形制正确的基础上改。
卖布料的商家和汉服商家合作(或汉服商家卖布料)布料商家直接把布料寄给汉服商家,汉服商家根据你的数据给你做衣服。
钟爱明制的女孩/男孩。
全称汉元素时装,与改良汉服大致相同,融入的现代元素更多。
裙子的用料周长,不是裙子的长度。
详情参考:汉服有三/六/九米裙摆
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不单指某个朝代。
以上就是本文介绍的汉服名词科普小知识,更多汉服相关介绍,可通过本站搜索功能查询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