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来,中原地区在传统农业文明的演进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和先进行列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成果。直到现在,中原地区仍在全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我们在为时代进步无比高兴的同时,也对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充满着深深的怀念。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能忘却历史记忆、丢弃传统文化的。站在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许昌学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关于“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之精神,创建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旨在抢救性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为记忆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教育子孙后代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力求差异化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记载和展示近代以来农耕文化面貌,着力把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真实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和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技”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突出教育功能、研究功能和文化内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文化现象,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接地气、通民情”是本馆的突出特色。
馆址: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闻理路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公交线路东校区:2路B线(许昌学院站下车)、11路、19路(学院路路口下车)、102路(市财政局站下车)、7路(市十五中站、学院家属院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