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活动 博馆简介 交通路线 网上展厅 文创产品
  • 近期暂无活动
  • 四川博物院简介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现有院藏文物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新馆占地88余亩,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博物院目前拥有14个展厅,总面积12000平方米,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新馆还建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用于各种大型会议和学术讲座。

    自2009年新馆开馆以来,四川博物院秉承“开门办馆、广泛交流、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办馆理念,全年免费向观众开放。2010年,四川博物院开创性的创建了国内首个“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把展览送到“三区”,每年行程几万公里,为当地群众带去丰盛的文化大餐。开展的“小小讲解员”活动,为青少年们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们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如今“小小讲解员”已成为四川博物院社教工作的一大亮点,深获公众的喜爱。陈列展览工作是博物馆的核心任务之一。近三年来,已举办了60余场高水准展览。配合展览开展多次学术讲座与鉴宝活动,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览”。目前,四川博物院拥有专职、兼职研究员30余人。与四川大学博物馆共同组建“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发挥各自在文物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以科研课题培养人才,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馆藏书画精品集》等高水平学术著作。为促进我院的学术科研发展,搭建与国内文博同行的交流平台,我院创办了《博物馆学刊》,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赞誉。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2013年3月,该项目顺利建设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该项目的建成不但可以满足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的需要,而且还通过构建文物保护修复平台为省内外各文博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院内目前设置机构有: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党群工作部、典藏部、宣传营销部、陈列展览部、公众服务部、信息中心、图书馆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科研与教育中心、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部、后勤服务中心、安全保卫部。为了更好的体现“开门办馆”的理念,我院正准备将院内图书馆建设成对外开放的公共专业图书馆。

    春风又绿浣花溪,作为一个老馆,四川博物院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去,作为一个新馆,四川博物院将抓住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全体川博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下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川博物院交通指南

    馆址:四川省成都市青华路5号

    公交车有151 165 170 19 35 58 82 1024 1031 151 165 170路等(送仙桥站)。

    地铁5号线,在“青羊宫站”下,距离700米。
    地铁4号线,在“草堂北路站”下,距离约1700米。
    地铁2号线,在“中医大省医院站”下,距离约1300米,地铁4号线也可在这里下。

    火车北站,乘地铁1号线,在天府广场换乘犀清方向2号线,在“中医大省医院站”下。

    火车东站,乘地铁2号线,在“中医大省医院站”下。

    双流机场,乘机场专线1号至地铁“省体育馆站”下,换乘19路公交车至“送仙桥站”下。也可乘机场专线2号至天府广场,在天府广场换乘犀浦方向2号线,在“中医大省医院站”下。
    四川博物院数字展厅 查看更多
    四川博物院文创产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