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利博物馆是水利部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为了宣传人民群众治水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成就,弘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普及水利知识,促进水利持续发展,200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编办批复,中国水利博物馆在浙江杭州设立,由水利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中国水利博物馆地处杭州钱塘江南岸,2005年3月开工建设,同年4月,习近平同志亲临工地视察,对中国水利博物馆及水博园的创意和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于2010年3月建成开馆,建成后的中国水利博物馆场馆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采用“塔馆合一”的设计,实现了古典风格、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漂在水上”的水晶宝塔。博物馆综合了教育、研究、收藏、保护和交流等功能,已开放的展陈内容有水与人类文明展区、水利千秋基本陈列展区、龙施雨沛展区和室外的镇水、分水、祈水文化展区等。
水与人类文明展区位于中央圆厅,以水开鸿蒙、水主沉浮、水润天下、水佑邦国、水顺自然等六面巨幅铜浮雕阐述水与文明起源、兴衰以及水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气势恢宏,效果震撼。
水利千秋基本陈列展区于2016年进行了全面展示提升,应用了大量沉浸式场景,形成了虚实空间、厚重历史与趣味知识的有节奏穿插,以4个主要展区、4个核心展项、6个沉浸式精品专题以为骨架,将纵向的水利史、横向的水利与社会发展、聚集式的水利遗产专题联结贯穿起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光辉治水历程,重点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
龙施雨沛展区位于宝塔顶层,四灵拱卫的巨型龙钮印章雕塑镌刻有《史记.河渠书》全文,诠释中国水利的起源和文化内蕴。
以隐含镇水之意的宝塔为中心,环塔沿湖集纳各流域镇水遗产,展以铁牛、铁剑、铜犴和石兽等器物,形成镇水文化专题展区;广场两侧陈设祈雨道场石刻、分水契石刻、摩崖石等,辟为祈水专题和分水专题展区。镇水、祈水和分水三大主题,分别以水多、水少和水资源分配为线索展开,为全国首个专题水文化展区。
近年来,中国水利博物馆加快推进水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致力于发掘、保护和传承水利遗产,总结治水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水利遗产资源调查、水文化理论研究、水利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度重视水文化传播和教育工作,不断策划推出大量文化、科普和青少年教育活动,水文化节、“江河湖海”水文化游学、对外社教“节目单”服务体系等特色活动经历了常态化和规模化发展,积累了口碑,打响了品牌。
中国水利博物馆不断充实和完善各类水利遗产专题内容。在水利部和浙江省的大力支持下,以“馆中馆”的形式构建了浙江治水馆。建设中的水科技馆,观众可以在远古洪荒的穿越之旅中感受水对生命的哺育,在人造台风的体验中学习防灾和水安全知识。
承载着数千年厚重而辉煌的水利历史,中国水利博物馆将持续推进展示陈列个性化,社教服务菜单化,遗产调查类别化,管理运行标准化,扎实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水文化、水科技普及工作。做到以特别的场馆吸引人,鲜明的主题引导人,创新的形式教育人,生动的内容鼓舞人,使人们在近水、亲水、观水、戏水和识水的过程中,了解水的历史,认识水的哲理,体会水的重要,重视水的保护,增强水利法治观念。
馆长致辞
水映照万物,滋养文明。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族人民兴水利、除水害的奋斗史。在数千年的治水实践中,先人们建造了无数水利工程和设施,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遍布华夏大地的各类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治水历史的见证、不可再生的资源、水利行业的瑰宝,需要我们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
治水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城乡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博物馆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建馆以来,中国水利博物馆依托“塔馆合一”的特色建筑和湿地景观,着力建设寓展览、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场馆,在展示治水成就、普及水利知识、开展水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新时代赋予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新的内涵,也为水利博物馆发展标定了新的方位。作为国家级行业博物馆,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视察中国水利博物馆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水利中心任务,强化顶层设计,以水文化遗产保护为己任、水文化调查研究为基础、水文化展示宣传为载体,充分发挥行业窗口优势,建立宣教和传播矩阵,讲好中国水故事,展现水文化自信,全力构建公共水文化服务体系,为推动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巍巍宝塔,滚滚江潮。期待与您相约中国水利博物馆,共赴水文化之旅。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水博大道1号
距萧山国际机场15公里,距杭甬高速公路萧山出口处3.8公里,公交323路 水博园路口站,公交1598路 水博大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