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活动 博馆简介 交通路线 网上展厅 文创产品
  • 近期暂无活动
  • 重庆涪陵博物馆简介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前身为1986年8月21日成立的涪陵地区博物馆,1987年10月10日成立的涪陵市文物管理所两家单位于1999年2月10日合并,成立涪陵区博物馆。

    涪陵区博物馆坐落在涪陵区兴华中路72号,占地7330平方米,建筑面积5538平方米,展厅面积3949平方米;既是重庆市涪陵区文物管理所,又是重庆市涪陵区白鹤梁保护服务中心。2000年1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5月1日免费向公众常年开放;2020年12月30日展陈升级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

    开放后,社会反响热烈,全区各单位、大中小学校纷纷电话预约参观;与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十五中等大中小十余所学校签订了教学实习基地协议。

    涪博的主要职责为:文物征集、鉴定、收藏、登编、修复保护;陈列展出文物资料及自然标本,宣传《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负责全区地面、地下文物保护管理,田野考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负责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承担相关学科课题学术研究工作,完成区文旅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展厅介绍

    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数14328件(套),其中部分精品401件(套)分别陈列于《序厅》、《远古遗踪》、《巴国故都》、《两汉雄风》、《唐宋风采》、《涪州往事》、《近代风云》七个展厅。

    本展厅集中展示了涪州大地石器时代的变迁,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借助蔺市遗址、大河口遗址等历史遗存,涪博梳理出涪州先民在石器时代的生活轨迹、展现了远古先民的智慧与汗水。

    小田溪出土的玉器和青铜器,并非巴国平民所有,它们是属于巴国贵族的礼器。这些器物展现了巴人精湛的铸造技艺、高超的雕刻技艺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为后世了解巴人上层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两汉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既包括武士俑、舞蹈俑、庖厨俑等各样的人物形象,又包括陶鸡、陶马、陶狗、陶蟾蜍等动物形象。展现出一幅汉代涪州先民的生活图卷。尤其是各式各样的陶房,为后人了解汉代的建筑、庄园经济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本展厅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白鹤梁、点易洞、龟陵城。其中,白鹤梁以水文化为核心,点易洞以易理文化为主、龟陵城侧重于展示南宋时期抗击蒙军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些历史遗存,在经历风霜的同时,也在讲述当年的故事。

    本展厅以时间为轴,将近代风云划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包括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内容展现了涪陵人民在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是涪陵地区唯一的一座综合型博物馆。涪博在保护地方遗存、传播地方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小田溪巴王墓群为例,考古发掘出诸多代表性的文物,带有鲜明的巴文化印记;考古工作的结束,意味着博物馆工作的开始。如何让这段历史活过来?如何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这是一代又一代的涪博人不断探索的主题。

    涪博的七个展厅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生动、直观地反映了涪陵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积淀。涪博明确职责,强化责任,积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旨在弘扬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除常年文物陈列展外,涪博每年举办临时展览多次;涪博坚持三贴近,先后制作了大量不同主题的展板,展出宣传图片近千幅,积极开展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获得大众的普遍好评,为全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重庆涪陵博物馆交通指南

    馆址:重庆市涪陵区兴华中路72号

    重庆市内交通
    重庆涪陵博物馆数字展厅 查看更多
    重庆涪陵博物馆文创产品 查看更多